□ 鐘燃
《淮南子·泰族訓》中講:“故有道以統(tǒng)之,法雖少,足以化矣;無道以行之,法雖眾,足以亂矣?!币馑际钦f,如果有“道”來統(tǒng)攝,法令即使很少,也足以感化人民;如果沒有“道”來推行,法令即使很多,也只會制造混亂。應當注意的是,《淮南子》的“以道統(tǒng)法”與《韓非子》的“因道全法”思想雖都認為“道”高于“法”,但有明顯區(qū)別:前者的重心在“道”,貴在循“道”,注重因勢利導;后者的重心在“法”,貴在“全法”,偏向嚴刑峻法。
《淮南子》成書于西漢初期,是淮南王劉安召集門客編撰的一部綜合性哲學著作,也是漢初黃老之學的集大成之作,呈現(xiàn)出雜家特色。它看似雜,實則雜而不亂,以“道”為魂,有機整合了法家、儒家、陰陽家等思想,自成體系。它雖主張“無為而治”,但不排斥實用治國之術,認為治理國家的根本在于循“道”而行,而“道”是一種超越具體法令的更高層次的價值追求和治理原則。
《淮南子》善于通過淺顯易懂的寓言故事來闡釋其博大精深的黃老思想,如其中引用了《莊子》中“庖丁解?!钡墓适隆b叶槲幕菥着?,刀進牛身時,聲音宛如音樂,既有舞蹈的節(jié)奏,又合于樂章的韻律。文惠君驚嘆道:啊,妙極了!你的技術怎能達到這種地步?庖丁回答說:臣下所追求的是“道”,已經(jīng)超越了技術層面。起初我宰牛時,眼中看到的是一整頭牛;三年后,眼中不再有完整的牛了;到了現(xiàn)在,我只用精神去感知而不用眼睛看,感官停止活動而全憑意念行事。依照牛天然的生理結構,劈開筋骨的縫隙,導向骨節(jié)的空處,順著它本來的構造下刀。熟練廚師每年換一次刀,因為他們用刀割肉。普通廚工每月?lián)Q一次刀,因為他們用刀硬砍肉。而我這把刀已用了19年,宰殺過數(shù)千頭牛,刀刃卻還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一樣鋒利。牛的骨節(jié)間有縫隙,而刀刃幾乎沒有厚度;以無厚之刃切入有隙之處,自然寬綽而游刃有余?!痘茨献印愤€講大禹治水時,“決江疏河”“因水之流”,最終平息洪水;與之對比,鯀用堵截之法,終致失敗。
這兩個故事道出了“以道統(tǒng)法”的精髓。一是尊重規(guī)律、利用規(guī)律,從規(guī)律中生成法律。庖丁遵循牛的本來構造,“道進乎技”?!痘茨献印芬眠@個故事,是講治國“推天道以明人事”,由道生法。二是以最小干預實現(xiàn)治理?!傲尖覛q更刀”“族庖月更刀”,而庖丁“游刃有余”,19年不換刀。治國和解牛一樣,不能靠蠻力,對法律特別是對刑法的適用要有謙抑精神?!妒酚洝氛J為黃老之學“指約而易操,事少而功多”,即主張簡明而易于操作,措施精簡卻成效顯著。三是治國要“因民之欲”。禹的成功在于“因水之性”,良好的法律在于“因循民性”。
漢武帝繼位后,針對“文景之治”下潛滋暗長的諸侯坐大、匈奴侵擾等危機,放棄黃老之學,轉向積極作為。“以道統(tǒng)法”思想在后世不斷被吸收、轉化,特別是越來越多地注入儒家思想。唐太宗提出“安人寧國”治國方針,主張德本刑用、“用法務在寬簡”并身體力行。從“貞觀之治”中,仍能看出“以道統(tǒng)法”的影響。不過,這時的“道”不僅是道家的“道”,更是儒家所講的“道”。事實上,“道”融百家,“道”統(tǒng)百家,“道”是自然和社會運行規(guī)律的總括,是具有自然正義價值、能夠普遍持久適用的公理,已成為中華文化最核心最基本的概念之一。
《淮南子》認為,“法生于義,義生于眾適,眾適合于人心,此治之要也”。意思是法律來源于道義,道義來源于大眾的共識和共同需求,而大眾的共識和共同需求符合民心,這就是治理國家的關鍵。這樣就打通了道—民—法的內在邏輯,民心即道,道為法魂,民為法本。法背離了民心,就背離了道,背離了自然正義和宇宙法則,就喪失了正當性,就是惡法,而惡法非法。隨著宋明理學的興起,國法成為天理在人間的投射,成為人們心中良知的外溢。國法本于天理,國法不外乎人情。這樣,從一定意義上講,中國古代形成了“天道—民心—國法”三位一體的治理框架和“天理—國法—人情”三位一體的司法原則。
留白是中國畫的一大特色。宗白華先生論說,中國畫中的虛空不是死的物理的空間間架,而是最活潑的生命源泉。中國古代一個王朝在興起之時,大都在“道”的統(tǒng)攝下追求法律簡當,為民眾、社會留出一定的自由活動空間,正因如此激發(fā)出了勃勃生機。
編輯:武卓立